玫桃泡芙微博与微密圈内容对比,如何更有趣?
前几天刷到玫桃泡芙的微博,突然发现她最近总在微密圈发些奇奇怪怪的动态。这让我有点好奇,一个玩转短视频的博主,怎么在两个平台玩出不同花样?毕竟现在做账号的,哪个不是在各个平台复制粘贴内容啊,但玫桃的微博和微密圈简直像两个人格分裂出来的产物。
先说说微博吧。玫桃的微博就是典型的“短平快”,每天发些吃泡芙的鬼畜视频,配文都是“今天的卡路里额度又爆表了”、“谁家泡芙会自己长腿逃跑啊”。我刷到过她那条“泡芙大战榴莲”的视频,榴莲壳当盾牌,奶油当武器,评论区全是“建议申遗”、“当代年轻人精神状态一览”。不过看多了总觉得像快餐,刷完就忘。
结果一打开微密圈,我直接愣住了。她居然在那边发泡芙制作教程,还配了手写笔记,字迹歪歪扭扭写着“黄油温度必须控制在23度,否则面皮会炸成月球表面”。最离谱的是有个“失败品展示区”,焦黑的泡芙壳配文“烤箱:你礼貌吗?”,下面居然有粉丝晒同款翻车现场,评论区直接变成大型翻车交流会。
我听说有人觉得微密圈的用户更愿意互动,但玫桃这操作也太分裂了吧?微博负责沙雕,微密圈搞技术流,这跟某些明星台上高冷台下话痨的人设有什么区别?不过仔细想想,她可能摸透了平台调性——微博用户爱看梗,微密圈用户喜欢参与感。就像你去火锅店不会点法式鹅肝,在茶馆也不会要冰啤酒。
不过也有翻车的时候。上次她微博发了个“自制泡芙翻车合集”,结果微密圈老粉在下面留言:“姐你上周刚教过怎么控制油温,这波属于自爆卡车啊!”玫桃回了句“实践出真知嘛”,这波反向操作反而涨了波粉。看来适当暴露缺点反而让人更真实,就像学霸偶尔考砸反而显得接地气。
说到玩梗,玫桃在微博把“泡芙塌陷”类比成“当代年轻人的发际线危机”,微密圈却认真科普“面皮塌陷的3个补救方法”。这种反差让我想起上学时,数学老师用段子讲公式,下课再发正经练习题的操作。有趣的内容不是非要搞笑,关键要让观众觉得“这对我有用”或者“这让我快乐”。
不过最让我震惊的是,她居然在微密圈搞过“暗黑泡芙实验”。把泡芙馅换成芥末、老干妈、甚至跳跳糖,有个粉丝试了螺蛳粉馅泡芙,发图说“吃完被全家人赶出客厅”。这种玩法在微博可能被喷“浪费粮食”,但在微密圈反而成了创意挑战赛。看来平台就像不同性格的朋友,有的适合一起疯,有的适合认真唠嗑。
对了,有次玫桃把微博的沙雕视频做成微密圈的“创作思路解析”,比如那条爆火的“泡芙版科目二考试”,她居然详细写了分镜脚本和道具清单。这种“揭秘幕后”的内容,让粉丝感觉自己像参与了一场大型真人秀。可能这就是内容创作者的高阶玩法——把平台当连续剧的不同播放渠道,微博放正片,微密圈放花絮。
不过说到底,想要内容有趣还是得打破预期。就像没人想到泡芙能玩出这么多花样,也没人想到同一个博主在不同平台能切换不同模式。下次刷到玫桃的微博,我可能得点开微密圈看看,说不定会发现她正在研发“泡芙版流浪地球计划”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