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张老师正能量核酸媛微密圈作品资源,引发网友热议」这个标题最近在我朋友圈刷屏了。说实话,我第一眼看到「核酸媛」这个词的时候,脑子里自动弹出的是某红书上那些戴着透明面罩、穿着紧身防护服拍照的小姐姐们。不过仔细扒了扒才发现,这次的主角张老师完全不是这个路数。
记得上个月我在抖音刷到过她给社区老人测核酸的视频。当时镜头里的张老师戴着雾蒙蒙的防护面罩,手指冻得通红还在教大爷大妈怎么正确张嘴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大爷测完突然掏出保温杯递给她,她摆摆手说「咱得按规矩来」,转身从包里掏出个同款红色保温杯晃了晃。这个细节后来被网友做成了「这该死的仪式感」表情包,现在想想还挺魔幻的。
听说她的微密圈账号最近被扒出好多「奇怪」内容。比如去年冬天在核酸点门口堆的雪人,每个都戴着不同款式的口罩;给防疫大白们设计的卡通贴纸,居然把防护服画成了各种动漫角色皮肤。最绝的是她自创的「防疫手势舞」,现在已经被某高校改编成课间操了。这些内容在微密圈标着「正能量资源包」的tag,下载量居然比某些付费课程还高。
不过争议点也在这。有人觉得她这是把严肃的防疫工作娱乐化,特别是那个「大白变装挑战」,有网友直接@了官方账号要求处理。但更多年轻网友在评论区玩梗,说什么「原来做核酸也能卷起来」「建议开发防疫主题剧本杀」。我表妹还特意跑来问我:「姐,你们做自媒体的都这么会整活吗?」天地良心,我要有这脑洞早成百万博主了。
倒是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。张老师的微密圈关注者里,除了年轻人,还有不少中老年用户。听说是她教大家用手机查核酸结果的教程特别详细,连放大字体、语音播报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。有次我在地铁站看见个老阿姨举着手机跟防疫人员说:「小张老师教过,这个健康码要这样划拉…」突然觉得,可能这才是「正能量」的正确打开方式?
这两天看到不少模仿账号冒出来,有个叫「李医生」的账号开始更新「花式消毒教学」,把酒精喷雾玩出了调酒师的架势。评论区有人担心会误导小朋友,也有医学博主认真科普「浓度配比要注意」。这种混搭的画风,倒是让我想起前几年爆火的「医生版鬼步舞」。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?反正我刷到这种内容,手指总会不自觉地多停留几秒。
对了,听说张老师的实体工作室最近在筹备防疫主题的公益展览。展品里居然有她收集的200多款不同时期的核酸检测卡,还有各地大白们手绘的防护服。有网友吐槽「这都能办展?」,但更多人开始在评论区晒自己珍藏的防疫周边。要我说啊,等疫情彻底过去,这些现在看着普通的物件,说不定真能成为时代的特殊记忆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