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人戏里寻风雅,旗袍摇曳忆芳华
最近总刷到YiTuYu艺图语的客片,那些穿着旗袍的姑娘站在青砖灰瓦前,让我想起小时候陪奶奶看《花样年华》的场景。说来也怪,现在满大街都是JK和汉服,可看到绸缎贴着腰线滑下来的旗袍照,突然觉得这才是咱们中国姑娘骨子里的风韵。
上周陪闺蜜去他们店里试妆,化妆师小艾拿着螺子黛给她画眉峰的时候,我恍惚觉得像在围观民国剧组的后台。听说他们从苏州定做了二十多款真丝盘扣,连旗袍开衩的高度都要根据客人的腿型调整——这讲究劲儿让我想起以前胡同口那家开了三代人的裁缝铺,老师傅总念叨"衣服要贴着魂儿长"。
有次刷到他们拍的雨天客片特别绝。模特撑着油纸伞站在石库门屋檐下,雨丝把旗袍下摆的墨竹暗纹洇成深浅不一的青,倒像是把《雨巷》里那个"丁香般的姑娘"拽进了现实。摄影师老陈说这效果全靠等,"那天从晌午候到日头西斜,乌云刚压到飞檐翘角就赶紧按快门"。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平遥古城,看见穿马面裙的姑娘追着落日跑,当时只觉得美,现在想来还是少了点故事感。
他们有个叫"故人戏"的主题特别戳我。不是简单摆个黄包车当道具,而是让客人带着角色卡拍照——上个月看到个姑娘扮成留洋归来的女学生,左手攥着线装《牡丹亭》,右手却拎着个老式相机,眼角那颗泪痣被灯光打得像欲说还休的戏文。这让我突然get到什么叫"清冷美人",大概就是骨子里透着疏离,眉眼却藏着山河的劲儿。
不过要说最绝的,还是他们能把现代元素揉进老时光里。见过有个客人戴着蓝牙耳机拍旗袍照,结果摄影师让她把耳机线绕成流苏坠在耳畔,倒像是旧时千金的珍珠耳珰接了地气。这操作让我想起去年在798看展,有个装置艺术把二维码印在青花瓷瓶上,当时觉得违和,现在想想可能都是文化沉淀的另类解法。
有回去他们工作室取景,发现道具间里摆着三十年代的月份牌、老式留声机,还有台包浆的蝴蝶牌缝纫机。灯光师小王说这些都是从旧货市场淘的,"上次为找盏煤油灯跑遍了潘家园,最后在个收破烂的老爷子那儿寻着了,灯罩上还留着半首褪色的《夜上海》"。这让我突然觉得,好的摄影不只是按快门,倒像在用光影写情书,把那些快被遗忘的东方美学一针一线缝进相纸里。
现在每次路过弄堂口晾着的绸缎旗袍,总忍不住多看两眼。或许就像YiTuYu艺图语官微写的那句:"我们不是在复刻旧时光,而是帮每个姑娘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抹月色。"这让我想起奶奶的樟木箱底压着的织锦袄,虽然不再穿出门,但偶尔翻出来摩挲,还能触到时光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