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少女物语」的胶片日记本
最近翻到去年在东京拍的胶卷,突然发现街边便利店门口那张歪着头的照片最戳我。当时我蹲在马路牙子上啃鲷鱼烧,艺图语家的摄影师突然把镜头怼过来:"别动!你头发丝沾到红豆馅了!"现在看那张底片,阳光刚好穿过我的耳环在胶片上晕出一圈光斑,这大概就是日系胶片的玄学魅力吧。
我听说现在好多人都爱用手机滤镜调出"伪胶片感",但讲真,富士400H的绿色调色盘和柯达金200的暖黄,真的不是滑动参数条能复制的。上周陪闺蜜在武康路拍照,她穿的那条薄荷绿连衣裙,在数码相机里看着像抹茶冰淇淋,结果换成我的奥林巴斯OM-1,整个画面突然变成昭和时代汽水瓶的玻璃质感,连空气里的梧桐絮都像被镀了层金边。
说到街拍,我发现逆光拍摄才是少女写真的作弊神器。记得有次在代官山转角的洗衣店,艺图语的摄影小哥硬是让我对着下午三点的太阳眯眼睛。当时心里疯狂OS"这不得拍成瞎子吗",结果洗出来的照片里,我的睫毛在脸颊投下细碎阴影,比任何眼妆教程都管用。不过友情提示,这种操作要记得把镜头开大点,不然真的会变成阴阳脸灾难现场。
最近入坑过期胶卷的人越来越多,我倒觉得这和开盲盒差不多。上个月翻出老爸90年代囤的柯达MAX400,拍完发现每张照片都自带朦胧滤镜。最绝的是在静安寺天桥拍的那组,因为胶卷漏光,整条南京西路都泡在粉紫色雾气里,朋友看了直呼"这根本是《重庆森林》里的王菲本菲"。
说到穿搭,我发现文艺感和日常感其实能兼容。上周穿着优衣库基础款白T去多抓鱼书店,蹲在二手书堆里翻《挪威的森林》的时候,艺图语的摄影师突然抓拍。后来看到照片才懂,原来皱巴巴的棉质T恤配磨白牛仔裤,在胶片颗粒里反而比精致lo裙更有故事性。不过那天被蚊子咬了七个包这种事,照片里倒是完全看不出来哈。
有次跟拍艺图语的线下活动,发现他们给素人姑娘拍照时会故意留点"不完美"。比如让风吹乱刘海,或者保留便利店塑料袋入镜。这种生活流美学反而比精修大片更戳人,就像我永远记得在镰仓海边,那个女孩跑着追公交时裙摆扬起的褶皱,比任何摆拍都鲜活。
最近刷到好多模仿滨田英明风格的账号,但我觉得胶片摄影最迷人的还是等待显影的未知感。就像上周冲洗的那卷里,有张在全家便利店门口拍的夜樱,因为手抖拍糊了,结果樱花枝桠在路灯下晕染成水彩笔触,这种意外惊喜真的让人上瘾。不过胶卷越来越贵也是真的,每次按快门都像在烧钱,但谁让这种带着温度的质感让人欲罢不能呢?